您好,欢迎进入beat365官方最新版!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beat365发布会实录 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发布时间:2025-02-16 07:28浏览次数:

  beat365发布会实录 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2月1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袁尧,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列松,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席红,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聪全,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答记者问。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在春节假期后与大家见面。非常感谢各位对重庆生态环保工作和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建设美丽重庆迈出坚实步伐,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踏出笃定足印。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青山常在、蓝天常驻beat365、碧水长流的城乡大美画卷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市委召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推进大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了我市2025年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措施,下面,我将围绕七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以治水治气治土为牵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是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排查整治范围向支流延伸,今年重点完成涪江、綦江、阿蓬江等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50条幸福河湖,让老百姓畅享水清岸绿的生态福利。其次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完成4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150家重点行业企业提升环保绩效等级,淘汰治理3.8万辆老旧车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让蓝天白云成为群众抬眼即见的生活底色。再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耕地分类管理措施,持续推进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切实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第二,以治废治塑为抓手,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无废”并不是说不产生固体废物,而是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减少、资源化利用率提高。通过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序推广竹木制品等塑料替代产品、完善废旧农膜有偿回收体系等,让更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到2025年底,我们将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4000个以上。这里给记者朋友们解释下,“无废城市细胞”是指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社会生活单位,包括“无废工厂”“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学校”等。

  第三,以治山治岸为基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年来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植物界“大熊猫”崖柏、银杉人工繁育野归成功,备受关注。今年,将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持续发挥森林“绿色屏障”作用。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完成431处存量危岩隐患综合治理,保障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以治城治乡为重点,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重庆是江城也是山城,我们既有大农村也有大城市。一方面,我们将高水平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累计完成“两江四岸”治理7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邂逅满目葱茏。另一方面,将高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今年6月底前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把村民房前屋后的“烦心事”办成“暖心事”。完成500个行政村社环境整治,新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2000个以上,打造现代版巴渝“桃花源”,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五,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制造业整体向“绿”。实现“长江绿融通”系统与“绿效码”互联互通,力争绿色余额突破10000亿元。通过“碳惠通”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老百姓只要多乘坐公共交通、消费节能环保商品等都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奖励,将“衣食住行”中低碳元素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第六,以改革创新为突破,重塑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生态治理系统。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迭代升级生态环保数字化平台,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比如,我们的“巴渝治水”系统的监测感知点已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基本实现大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

  最后,以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为契机,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问题管控效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集中攻克和解决一批成因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对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逐一梳理、分类施策,用实际行动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民生“幸福账单”。

  2025年,我们将锚定重要节点,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下,聚力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努力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谢谢大家!

  中新社记者: 重庆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是重庆一体推进“九治”攻坚的重点之一,请问2025年重庆在“治水”方面有哪些规划,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2025年,我们将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扎实抓好长江大保护,让“鱼翔浅底”照进现实。

  第一,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水的问题表面看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这个“牛鼻子”,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才能解决水中的问题。截至去年,我市“三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8%。今年,我们将健全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监管”全链条工作机制,完成我市“三江”干流和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同时也要分批启动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第二,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市已经先后建成美丽河湖、幸福河湖38条,“水清岸绿、鱼鸥翔集”的美好景象愈发常见。比如,开州汉丰湖从曾经的“泽国荒滩”,到现在的“城市明珠”,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百姓口碑。今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幸福河湖建设“百千行动”,加快建设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50条幸福河湖。

  第三,全力守护群众饮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保护事关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近年来,我们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100%。今年,我们还将持续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加强涉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监管,强化城乡供水突发水质污染应急处置,健全完善突发水环境事件预警、响应、处置体系,让老百姓喝得放心、喝得安心。谢谢!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我们注意到,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已启动,请问,接下来重庆还将如何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席红: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工作,也实施了高标准治理城市生活污水三年行动,有效改善了重庆这座城市的人居环境。去年,我市建设改造排水管网有2100公里,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也大幅提升。

  而今年,我们将以中心城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启排水管网改造建设的攻坚行动,今年我们计划建设改造城镇排水管网25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天以上,我们将用力抓好这项“里子”工程,用心守好城市安全“生命线”。

  第一,着力补齐管网“短板”。重点聚焦病害缺陷、雨污错混接、城市黑臭水体三个方面,我们采用机器人内窥、水质水量分析等方法,按流域逐片、逐段、逐线排查管网,以做到空间、功能、结构全清晰。我们也坚持排查问题“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清零一处”,今年将实施九宫庙片区雨污水管网整治工程等项目300余个。同时,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数字化建设,对风险区域将加密布设液位计、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保障城市“经络和血管”健康运行。

  第二,着力提升设施能力。今年我们将继续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升级改造,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将在今年6月底建成,建成后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天,总规模达120万吨/天,鸡冠石污水处理能力将位居西部第一。同时,万州区江南污水处理厂、合川污水处理厂三期、秀山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将陆续在年内建成,到那个时候我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将不断增强。

  第三,着力强化工作保障。今年将实施中心城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改革攻坚行动,建立完善排水设施“统一谋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新机制。我们正抢抓国家增量政策的窗口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中央资金支持范围。同时,我们也优化施工组织,让更多项目在今年主汛期前完工投用。这些措施将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有力保障。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城镇排水系统的建设,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自2022年7月以来,重庆针对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2025年,重庆将如何继续推进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列松:近年来,我市围绕保障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的总体目标,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整体进度已达96%。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推动“生态修复+”模式,努力将库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库区绿色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取得了积极成效。忠县独珠半岛上,“生态修复+农业”模式,建设柑橘智慧农业园,培育“独珠江村”公共品牌,带动本地村民400余人就业,让入乡创业的“新农人”尝到了甜头。石柱县藤子沟通过“生态修复+艺术”,联动高等院校打造艺术写生基地,新增就业岗位537个,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首先,强化高水平保护,提升生态品质。在腹心地带,保护好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资源,维护长江原生生态空间。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重点保护好忠县皇华岛、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涪陵武陵山、丰都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守护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第二,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扮靓库区“颜值”。实施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七曜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擦亮重点区域生态本底,在丰都龙河打造以休闲游憩为主题的立体郊野空间,在万州武陵镇建设以原乡山水为主题的最美江湾,在涪陵水磨滩以“轻介入”营造城郊滨水休憩空间,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第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壮大产业“价值”。依托库区江、湾、沱、溪、湿地、高山等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巩固提升云阳凤鸣、石柱冷水、万州溪口等生态修复成效,持续推广“生态修复+”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村民、村集体共建、共享生态红利,增强库区人民福祉,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生态修复标志性成果,助力我市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最后,借此机会也真诚邀请大家,欢迎大家到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现场走一走、看一看,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体会到咱们库区的靓丽、咱们重庆的大美。谢谢!

  光明网记者:我们了解到,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请问,2025年,重庆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袁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25年,我们将主要从六个方面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动重庆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成色更亮。

  第一,推动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beat365beat365,统筹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和锰污染治理等。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重庆造”整车上量焕新、扬帆出海,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汽车产值增长12%。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不断延伸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优势产业链条,力争产值增长10%。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力争累计建成绿色工厂400家、绿色园区34个。

  第三,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统筹市内市外能源资源,坚持“内增外引”双向发力,稳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百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建成投运“疆电入渝”工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44万千瓦。

  第四,推动回收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壮大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再生金属、废旧家电和工业设备等回收循环利用产业,大力推广再生材料应用。

  第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用好绿色多补、非绿少补、不绿不补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比如购买支持范围的家电产品,一级能效或水效的给予20%补贴,其他给予15%补贴。鼓励市民节水节电、绿色出行、践行“光盘行动”。

  第六、推动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各级财政资金加大绿色低碳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让更多设备更新、减污降碳、循环利用等项目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汇聚全民力量,我们将携手全市人民逐“绿”而行、向“新”发力,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增添绿色新动能。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重庆发布记者:近年来,市民身边的绿道成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那么,2025年重庆在绿道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打算,届时,将有哪些绿道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聪全: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积极推动我市城市绿道建设,布局均好、服务完备、便利舒适的山城绿道网络初具规模。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山城绿道445公里。

  2025年,我们将高标准推动绿道建设,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绿道系统,创造更多惠民有感的优质公共空间,赋能城市发展新活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庆样本。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一盘棋”建设实施。编制《重庆市中心城区绿道专项规划(2024-2035年)》及相关导则、标准,按照资源特征,将绿道分为山地森林型、滨水江岸型、历史人文型、都市街巷型四大类型。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规划以市级、区级、社区级绿道,到2035年,中心城区建成各级各类绿道共计1000公里,推动形成“连通生态、连通文化、连通生活”的中心城区全域绿道网络。

  第二,实施市级绿道示范项目,带动城市品质提升。选取中心城区范围内建设基础好、服务人群广、影响力强的线路作为市级绿道示范项目重点建设。由市级整体统筹,统一设计,串联城乡绿色资源和历史文脉,充分衔接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城市公共服务点位,形成一批独具重庆辨识度的城市绿道。今年,我们将启动红锦大道、渝澳大桥北桥头至星光隧道北、东环立交至黄花园大桥北桥头等城市活力绿道,渝州路至四公里立交人文绿道、桃花溪生态绿道、北碚张飞古道生态文化绿道等6条市级绿道示范项目建设,共计40公里,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上学路”“上班路”“回家路”“健身路”。

  第三,指导实施一批区县级绿道项目,提升百姓获得感。除市级绿道示范项目外,我们还将指导各区县建设山城绿道100公里。通过强化与现有道路、居住区、景区衔接,发挥休闲健身、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谢谢大家!

  重庆日报记者: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行十年禁渔,到今年已经进入第五年了。请问重庆接下来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继续开展这项工作?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长江十年禁渔是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举措和标志性工程。禁渔以来,重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下一步,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行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上游担当,健全长江十年禁渔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将在水域生态保护修复上做好文章,更新发布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名录,落实水生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珍稀鱼类保护计划,开展“水密子”(圆口铜鱼)、“龙丁”(中华沙鳅)等特色鱼类人工繁育。科学实施增殖放流,规范民间放生活动。

  第二,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上狠下功夫,继续实施“亮剑”、“平安长江”等专项行动,保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高压态势。协调周边省份,持续同步发力,确保长江沿线政策一致。加快推进“数字政务·长江治渔”应用上线运行,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第三,在垂钓管理上走好群众路线,为了保护主要江河鱼类的自然繁殖,我们将每年3至6月设为禁钓期,在此期间全市所有禁捕水域不能垂钓。禁钓期结束后,可以采取一人一杆不超过2钩的方式进行休闲垂钓。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发挥市休闲垂钓协会平台桥梁作用,充分听取广大钓友意见,动态完善我市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制度。

  第四,在广泛宣传引导上持续用力,策划“十大最美护渔人”、水生生物保护月、6.6放鱼日等活动,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扩大水生生物保护“朋友圈”。我们将继续实施有奖举报制度,请市民朋友们发现违法线索及时投诉举报,也欢迎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谢谢!

020-88888888